查看原文
其他

大智若丨除了林黛玉,还有哪些作家热爱焚稿

2018-01-13 大智若 骚客文艺

本       文       约       3100       字


阅       读       需       要


7min

黛玉焚稿

《红楼梦》第97回,写的是林黛玉在临死前,闻听金玉良缘将成婚,故而将自己和宝玉爱情的见证——绢帕诗稿尽皆扔进火盆,付之一炬。此回之回目叫做“林黛玉焚稿断痴情,薛宝钗出闺成大礼”。

按理说,呕心沥血、殚尽竭虑书写的作品,理当珍之如子,惜之如眼。可总有一些作家像林黛玉一样,或者亲手或委托别人,把自己的书稿投之火炉,眼看着毕生心血化作缕缕轻烟。

俗语云:满头白发长怒气,十指连心生悲愤。每一个作家起焚烧书稿之心时,不管是作家自身经历,还是小说中的人物,大多是痛苦和绝望交织的悲愤之情。孰料时光倏忽,作家焚稿的痛苦,现在大都成了励志的鸡汤故事。

1955年《洛丽塔》出版时,纳博科夫已经56岁了,还是籍籍无名的作家,用我们成功学的标准来衡量,他的人生基本已经完蛋。《洛丽塔》先后被美国四家出版社拒绝,后在法国出版,纳博科夫的文学才能方被认可。

《洛丽塔》完书于1954年,是纳博科夫由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说改写而成。当时纳博科夫非常痛苦,有一两回差点把未完成的书稿烧毁,当他抱着书稿走到了草坪上歪斜的焚烧炉影子边。一个念头让他停下了脚步,“在我的后半生,烧毁的书稿的鬼魂会在我的案头游荡。”

至于什么念头,纳博科夫没说。

纳博科夫和《洛丽塔》

李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离经叛道、愤世嫉俗的思想家。他很清楚自己的作品很难和当世官场和世俗相容,所以起名为《焚书》《续焚书》。其实这是反向营销的经典案例。他的门人汪本鈳说李贽“文辞惊天动地,能令聋者聪,聩者明,梦者觉,酲者醒,病者起,死者活,躁者静,肠冰者热,心炎者冷……”当然,这个评价太过夸张,多有难以服人之论。而李贽在《焚书》自序里写道:“己书…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,既中其痼疾,则必欲杀之,言当焚而弃之。”李贽著作当时便为官家禁毁,“焚书”之论自非笑谈。至于最终卓吾先生以古稀之年自割辞世,其暴烈至斯。

世界文学史上最震撼也是最著名的焚烧书稿的作家,当然是卡夫卡。卡夫卡去世前,致信挚友马克斯,他请求:“我遗物中所有的日记、手稿、信件、札记等等……请勿阅读并全部烧毁……”

卡夫卡和他的手稿

从来就不存在一个作家写作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焚烧,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写完作品,不希望有一个读者。昆德拉在《被背叛的遗嘱》中说,只要一丝气息尚存,作家就没有任何理由毁掉他所写的东西。

卡夫卡是绝望的,地洞式避世写作。但卡夫卡是人,不是神。他是消沉的,绝望的,无法和现实相处,如果卡夫卡有当文学之父的自信,那么,卡夫卡也就不存在了。卡夫卡是以一个彻底失败者姿态写作的,他是自卑的。

不过卡夫卡并不是要其烧毁自己所有作品,他在信中说;“在我所写的一切东西中,只有以下这些书有价值:《判决》《司炉》《变形记》《在流放地》《一个乡村医生》以及短篇小说《饥饿艺术家》。(那几册《沉思》也可以保留,我不想任何人费力把它捣成纸浆,但也无需再版)。当我说,那5本书和这个故事有价值,并不意味着,我希望它们再版并在未来流传,相反,按我自己的愿望,它们应该被完全遗忘。只因为它们曾经一度存在,我不会阻止任何对此有兴趣的人去得到它们。”卡夫卡在病床上的时候,《饥饿艺术家》还是手稿形式,后来加入其它三篇小说凑成一本书,卡夫卡临死前边读边改的就是这本书的校样。

卡夫卡的行为和谎言无关。这是作家的本能。后来有人怀疑,卡夫卡要想焚烧自己的作品,完全可以自己动手,为什么要委托马克斯?当时卡夫卡是在病床上,不在家中,卡夫卡的情商极低,朋友极少,委托马克斯是正常的。

中国有句古话叫士为知己者死,卡夫卡认为马克斯最懂他,想让马克斯再次理解他一下。幸而马克斯背叛了这份遗嘱,给世界留下了卡夫卡的丰富遗产。

焚稿也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,譬如凯尔泰斯的小说《清算》。这是一部比其成名作《无命运》还要高尚的智慧之书,在文学深邃的眼睛里,透视出黑暗历史对人心灵的折磨。其中有一个细节,是关于作家焚烧书稿的。

作家B出生于集中营内,人到中年后,功成名就,成为名作家,但集中营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的一生。文学编辑凯谢吕是B的崇拜者,亦师亦友,但也把B的老婆睡了。B于1990年自杀后,凯谢吕始终相信B会有一份关于小说的书稿。小说末尾,B前妻证实的确有一部小说书稿,关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斗争的故事,但B委托前妻把小说书稿焚烧了。

B为什么要委托前妻把自己呕心沥血制作焚烧掉,为什么要委托他人?

原因是非常复杂的。首先,在小说中,B是一个厌世之人,我读到一封惊心动魄的遗书,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到最符合自杀的解释。“他厌倦了生命,厌倦了为自己寻找新的监狱。自杀就是继续生活,每天重新开始。很久以来,我就只想着毁灭自己,我创造了一个生命,唯一的目的就是把它毁灭。我怀着一颗纯洁的心渴望我的毁灭。在我生活的过程中,我已经死了。你拥抱的是一个死人。沙劳。”

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、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

其次,凯尔泰斯安排B在1990年自杀,这个时间是匈牙利的敏感时期,新旧时期交替。B不愿意出版这些作品,原因是他对出版的程序感到恐怖。

第三,B前妻读完书稿后,毫不犹豫按照遗嘱把书稿投之壁炉焚烧成灰烬。这也能解释为什么B委托前妻来焚烧,因为前妻对他最了解,而且小说写的是B和前妻爱情故事,B相信前妻肯定会烧了它。

最后,也是最有震撼力的原因,就是B写出了小说,但不想把自己的作品当做商品去售卖。他是为自己写作的。因为B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家,这是他表达的唯一工具,B说,经历生命中的耻辱并保持沉默,这是最大的成就。

《月亮和六便士》描写了另一种焚稿,毛姆对艺术家思特里克兰德不合时宜的人际交往、冷漠的疏离态度、与世隔绝的孤独叙事入木三分。虽然小说中焚烧的是画作,但其心理根源和焚烧小说书稿并无二致。

《月亮和六便士》以画家高更为原型

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,即高更的化身。他和一个土著女人同居,并生下两个孩子,住在人烟稀少的种植园,不出丛林,最终患麻风病而死。思特里克兰德吩咐土著妻子,他死后,要放火把房子烧掉,而且要妻子亲眼看到房子烧光,在每一根木头都烧掉以前不要走开。

思特里克兰德为什么要烧掉自己神作?小说中的画家那时已经不是愤世嫉俗的艺术家,更不是为了谋取功名利禄失败的流浪汉,他总是一动不动地坐在两间屋子里,用失明的眼睛望着自己的作品。他的心智一直是安详、恬静的。画家不需要自己的作品留存世间博取利益,他需要自己的作品给自己陪葬。

这是作家焚稿反常行为中最高尚的动机。

流传比较广的作家焚烧书稿事件来自果戈理。这个故事基本被改成了满是正能量的励志鸡汤。

话说果戈理写好一部新剧本,去求问著名诗人茹科夫斯基。茹科夫斯基有一个不可改变的习惯,那就是午饭以后必须睡一觉。果戈理不知道他有这个习惯,便利用午饭的休息时间把自己的手稿念给他听,请他指出缺点。可是当果戈理读到一半的时候,茹科夫斯基却默默地打起盹来。过了一会儿,茹科夫斯基睁开了眼,果戈理对他说:“你看,华西里·安得烈耶维奇,我本是希望能够听到你对剧本的意见,而您的瞌睡就是一个最好的批评。”说着,就把原稿扔到火炉里烧掉了。

列宾油画《果戈里焚稿》

现在,互联网技术拯救了作家的绝望,给极端的行为提供技术缓冲。书稿是电子产品了,你就是把电脑砸掉,还有U盘,U盘毁弃,还有各种论坛、博客、微博、微信等比特化留存,实在绝望透顶,想把自留地的删掉,还有转载……焚稿灭迹,已成明日黄花,几乎不可为。

被誉为“当代托尔金”的奇幻作家特里·普拉切特就比较有创意,2017年,在这位作家辞世两年后,他的遗嘱被忠实地执行了。一台老式压路机将一块硬盘碾成齑粉,而硬盘中是普拉切特生前所有未能完成的作品。


-  推荐阅读  -

大智若 | 借精生子和借妾生子,宋朝人的脑洞太清奇 


值班主编 | 董啸   值班编辑 | 张启琳

这是第 214 篇文章

- END -

 © Copyright 

作家原创作品 |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| 欢迎分享朋友圈

作家#余华#首次网络平台发表原创文章,@洪峰 @阿乙 @阿丁 @黄孝阳 @蒋方舟 @李海鹏 @李西闽 @苗欣宇 @任晓雯 @孙一圣 @谭伯牛 @王小山 @王元涛 @杨树鹏 @张发财 @郑小驴 @周云蓬 等作家邀你共享文学盛宴, @易小荷 @董啸 主编《soul客文艺:聚响》此地没有东拼西凑的烂俗网文,它是一个品格和品位俱佳的原创平台,精心书写与安静阅读的所在,感受文学带来的灵魂的颤栗?当当、亚马逊、京东有售,即日起在当当购买并发50字带图评论,有机会获得新年福袋,共100份,详情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